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健康提示>详细内容

8月健康提示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30 13:41:26 浏览次数: 【字体:

8月正处“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适宜蚊虫、蜱虫孳生和细菌繁殖,同时暴雨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频发,各类细菌、病毒、蚊蝇滋生,易引发相关传染病疫情。

青海省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在暑期出行旅行时:要注意防范霍乱、基孔肯雅热、登革热、鼠疫、炭疽、蜱传疾病、食源性疾病、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应特别关注孩子假期安全,做好防犬伤、防溺水等相关措施。

一、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以急性水样腹泻为特征的消化道传染病,被我国归类为甲类法定传染病。霍乱通常在夏秋季节达到流行高峰,这种疾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病原携带者,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一旦感染,患者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电解质紊乱以及可能引发严重的循环衰竭。虽然患者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

防控措施:

1.饮用安全水源。确保饮用的水源是安全的,最好饮用经过煮沸或消毒处理的水。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尤其是餐前便后。

3.食用安全食物。食用经过煮熟或煮沸的食物,避免生吃海鲜或其他易受污染的食物。

4.接种疫苗。在高风险地区或旅行前,接种霍乱疫苗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

5.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腹泻和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

二、基孔孔亚热、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为2-12 天,通常 3-7 天,急性症状有高热、关节痛、皮疹,其他症状还有头痛、肌肉痛、恶心、淋巴结肿大等,人群普遍易感。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通常为5-8天,早期症状以高热为主,短时间内可达39-40℃,同时伴有头疼、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发病后2-5天在颈部、四肢及面部出现皮疹,半数病例有出血表现,严重者可诱发器官大出血并引发休克等症状。

以上两种疾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叮咬传播,我国高发期为每年5-9月。

防护措施:

青海省目前未监测到传播以上两种疾病的主要媒介蚊种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本地传播风险较低,但外出旅行需做好以下防护:

1.前往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流行地区旅居的要提前了解当地流行情况,旅居外出期间穿长袖衣物,或者外出时在暴露皮肤涂抹合格的驱蚊剂(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防止蚊虫叮咬。

2.若出现突发高热、关节痛/皮疹,尤其有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立即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3.清除居住地附近水坑、石穴、污水沟及缸罐积水容器等蚊虫孳生地。

4.室内安装蚊帐、纱窗等防蚊用具,或使用电热蚊香等灭蚊用具以减少蚊虫叮咬。

三、鼠疫、炭疽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通过鼠蚤可感染人,能引起人与人之间的流行。鼠疫起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传染源一般为食草动物,人接触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动物制品也可能被感染。

以上两种疾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目前正处于我省的旅游季,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可能会与疫源动物有所接触,存在疫情传播的风险。

防护措施:

1.前往鼠疫疫源地旅行,注意不要接触旱獭等野生动物,不要在鼠洞、旱獭洞附近坐卧休息。

2.旅行活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着装严密,建议穿长袖、长裤和长袜,袖口和裤脚等部位需扎紧。

3.避免在野外宿营,如确需宿营,应避免在鼠洞附近扎营。

4.不私自猎捕、剥食、携带旱獭等疫源动物,遇不明原因死亡动物,应避免接触。疫源地内如发现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及发热伴胸痛咳嗽的病人或不明原因高热和急死病人,应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四、蜱传疾病

蜱传疾病是由蜱叮咬传播的一类疾病,如蜱传出血热、斑疹伤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主要通过蜱虫叮咬、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分泌液等体液感染。流行季节为每年的4-10月,其中6-8月为高发季。近期我省正值浪山、剪羊毛时节,通过户外活动、剪羊毛等蜱虫叮咬的风险较高。

防护措施:

1.野外劳作或活动时,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尽量穿浅色、光滑的衣物,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

3.户外游玩或劳作后尽快洗澡更换个人衣物,检查身体有无蜱虫叮咬。

4.饲养家畜的居民,尤其是近期剪羊毛的居民要注意个人防护,同时可通过药浴的方式对家畜身上附着蜱进行清理和杀灭。

五、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给人类的疾病,通常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引起的。夏季有害细菌繁殖快,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随着雨水增多,野生蘑菇生长茂盛,时常发生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

防护措施:

1.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常引发呕吐、腹泻、神经系统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甚至死亡等。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2.保障餐食安全卫生,不购买无资质的食品。尽量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采购食材,确保食材新鲜、安全、无害。在外就餐选择资质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

3.正确烹饪加工食材。食品经充分烧熟煮透后再食用,注意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要生熟分开,避免生熟食混用砧板菜刀。每餐按需备餐,尽量不剩饭菜,剩饭菜冰箱保存时要注意加盖储存,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六、暴雨洪涝灾后防病

近期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洪涝灾害风险持续存在,可能会诱发城乡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洪涝灾害后,居民的生活环境恶化,卫生饮用水和安全食品供应困难。同时,媒介生物孳生地变化以及人员流动增加,将导致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风险上升。

防护措施:

1.注意饮食安全。严格避免食用被水淹过的食物,保证食品新鲜和干净;注意饮水卫生,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性;饮用水容器要定期清洗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如有必要,使用煮沸或其他适当的方法处理水源,确保饮水安全。

2.注意灾后清理。及时清理残留的泥泞、垃圾和杂物,保持环境整洁;处理淹没的家具、地板等受损物品,避免霉菌滋生。

3.注意环境消杀。加强病媒生物防控,清除积水和废弃物,减少蚊蝇滋生;定期消毒和清洁居住环境,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4.过水建筑要及时通风,让室内保持干燥,并对水淹建筑内外区域进行消毒和防蚊防虫处理。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