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抗疫风采3】一份份流调报告背后的故事
随着近期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增加,流调压力与日俱增。省疾控中心先后派出70余名业务骨干奔赴西宁各县区和黄南州泽库县等地协助当地开展流调溯源工作,与病毒“赛跑”、与数据为伴,上追源头、下拓密接,为控制疫情蔓延、斩断疫情传播链条提供宝贵“情报”,为政府制定“分级分类”防控方案和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成为守护我们城市的一道重要防线。
“流调溯源工作快一分,疫情扩散风险就减一分;流调溯源工作准一分,疫情防控效果就好一分。”对于疫情传播,很多人只看到确诊病例、看到密接、次密接的数字,但并不一定知道,每次看似习以为常的流调排查,都是流调人员和病毒进行的“赛跑”。
“请仔细回忆一下最近几天去过哪些地方?”“和您一起同行的还有谁?”“是否接种过新冠疫苗?”自接到初筛阳性人员报告后,流调队员立即开展流调工作。
“你几点起床?几点出门?你去哪里吃的饭?有没有出去买东西?付款怎么付的?”从流调对象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事无巨细,流调队员引导他们全部回忆一遍,记录下他们去过的所有场所、接触过的所有人。为了更完整地还原病例的行程轨迹,流调人员必须一问再问,各种细枝末节都不能放过,这样才能确保准确无误。“电话常常一打就是几个小时,都成常态了。” 西宁市疾控中心流调组何淑珍说到。
每天工作近20余小时,饿了吃口盒饭,困了椅子上眯一会,半夜接到流调任务立刻爬起床开始工作……忙碌的身影、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和噼啪的键盘敲击声交织在一起,一项项数据、一条条信息在此汇集,而这背后,是巨大的工作量。
“对于一个确诊病例,流调队员要将各方面信息进行汇总,才能研判病例的准确轨迹,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理清传播链,同时排查和研判密接、次密接,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省疾控中心赴西宁流调研判组组长石燕说到,她从队员们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看到了信念在心;从废寝忘食的忙碌中,看到了责任在肩;从疲惫且坚挺的身板下,看到了坚毅前行。

很多流调队员上火、口腔溃疡、胃疼、头晕等诸多身体问题接连出现,可他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从未退缩。每公布一位患者的行动轨迹,背后不知凝聚多少位流调队员奔忙的汗水,每一份流调报告的背后,不知有多少流调队员熬红的眼睛和发烫的手机。
“流调任务重,时间紧。当一例阳性确诊时,就意味着有更多人被传染的风险。大家加班加点尽快完成任务,为的就是快病毒一步”,省疾控中心董世存说,作为西宁流调综合协调组副组长,自清明小长假开始,他始终身处流调一线,查实情、鼓士气,第一时间处置协调各种问题,使流调溯源各项工作做到衔接顺畅、落地落实。
流调工作需要各部门和被流调人员的良好配合,只有明确病例以及密接的活动轨迹才能准确溯源。但由于很多时候被流调人员记不清活动轨迹或者担心被隔离等原因,配合度较低,还有些流调人员信息分配到工作人员手中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这个时候更需要流调队员耐心解释,获得理解和配合,湟中区疾控中心的毕玉贵表示。
“漏掉一个密切接触人员就等于留下一个‘地雷’,留下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隐患。只有尽可能的把所有风险点位都管控到位,跟病毒赛跑抢速度,才能争取最快速度最小代价控制住疫情”,省疾控中心赴大通县流调组徐莉立不无忧虑地说。自5月9日赴大通县协助开展流调工作以来,由于基层资源有限,能力薄弱,她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及时研判风险,并做好传帮带,积极协助大通县成立流调溯源专班,研究制定《大通县新冠肺炎疫情流调溯源专班工作方案》等技术方案,细化工作流程、明确部门责任,建立了工作协商、部门配合、技术支撑等工作新模式。
严谨、坚韧是“流调人”的必备素质,省疾控中心赴泽库县流调组匡嘉影力争做到极致。“群众有情绪,有担心,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为了居民的健康安全,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漏掉一条可疑线索。”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选择了疾控,就是选择了奉献,只要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多苦多累都是值得的。” 省疾控中心赴湟中区流调组王朝才说到。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每一位疾控 “流调人”都全身心投入战疫,用速度抢时间,用效率除隐患,为阻断疫情传播,溯源觅迹,奋战不休。为这些默默奋战在一线的战士们点赞、加油!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