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生活>详细内容

青海省2010年夏季传染病预防提示

来源:业务部 发布时间:2010-05-14 15:59:48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夏季我省各地气温较高,天气炎热,雨水较多,较为潮湿,且天气多变,是肠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所以应注意手足口病、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1、甲型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共享餐具、茶杯、牙具等,吃了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受到传染。如果水源被甲肝病人的大便或其它排泄物污染,往往可以引起甲肝暴发流行。

2、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频数、粪便含有粘液或脓血等,严重的病人可伴有惊厥以及其他中毒症状。细菌性痢疾是小儿的常见病,以夏季发病多。多发生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病后仅有短暂和不稳定的免疫力,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引起该病暴发流行。本病可通过饮食水、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

3、感染性腹泻: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尽管都表现为腹泻,但大多数感染性腹泻不像细菌性痢疾那样多表现为脓血便,而多为水样便,同时,可无明显的发热或显著的腹痛,粪便中可无炎性细胞,腹泻量多,易导致失水与酸中毒,但病程较短。病变部位主要在小肠,而小肠是人体对水分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4、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肠道传染病的个人防护措施有: 1、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2、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类、水产品等,生吃瓜果前要彻底洗净;3、注意食用及选购新鲜食品和水产品,不吃外表、气味或味道异常及发霉的食物;4、避免生熟食物混放或使用同一菜板和菜刀加工生熟食物;5、剩余食物要冷藏,隔餐食物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6、餐饮具应及时洗净、消毒。

二、根据传染病监测,夏季我省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仍有病例报告,甚至出现局部暴发疫情,因此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不容忽视,各学校、托幼机构要加强晨检、因病缺课追查工作,发现疫情苗头要及时向辖区疾控机构报告。

1、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2、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水痘患者。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23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麻疹患者。人群普遍易感。其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呼吸道传染病的个人防护措施有:1、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2、勤洗手、多喝水;3、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4、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不吸烟、少饮酒,天气变化并注意保暖等;5、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

三、2010414我省玉树地区发生特大地震灾害,目前灾民安置点人群密集,基础生活卫生设施不足,人口流动性大,为传染病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极易发生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要重点对以上呼吸道、肠道传染病进行防范,此外玉树灾区为鼠疫、炭疽的自然疫源地,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也不能忽视。

1、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原发于啮齿类动物并能引起人间流行,传染源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和病人,在玉树灾区主要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每年4月底旱獭将陆续结束冬眠开始出洞活动,传播媒介为蚤类。临床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淋巴结肿大,咳嗽伴咳血,发热急剧,恶寒战栗,体温突然上升至3941℃。

2、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外环境中存活数十年而不失其致病性,从而长期持续污染,形成难以根除的永久性疫源地,不仅对人畜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而且影响畜牧业的生产发展。由于宰剥因炭疽病死亡的牲畜、食用了未经煮熟的含炭疽杆菌的牛、羊等畜肉或从事皮毛加工等感染炭疽。我省每年以610月为流行高峰,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周围组织非凹陷性水肿,疼痛不明显,重者引起高热、胸痛、咳嗽伴咳血等。

鼠疫等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可防可控不可怕,希望灾区群众不要接触染疫动物,发现病死动物后要及时上报。1、报告病死鼠(獭);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和急死病人;2、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3、保护易感人群,凡进入疫源地捕猎旱獭或从事其它活动的人员提前进行疫苗预防接种;疫区内的易感人群口服抗生素预防性治疗;4、加强宣传教育,坚持病畜实体焚烧、深埋。

青海省2010年夏季传染病预防提示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