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期间食品安全小提示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传统美食,但如果制作、储存不当容易引发食源性疾病。同时,端午前后是野菜、野果、野蘑菇成熟的季节,也是有毒植物中毒的高发期。同时,结合我省近几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为切实保障全省广大群众愉悦、健康地过好端午节,确保“舌尖上的饮食安全”,特作以下提示。
一、科学制作、储存和食用粽子
端午节期间气温较高,食物易腐败变质。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为家庭自制和非预包装粽子,多因加工、存储不当导致蜡样芽胞杆菌、沙门氏菌等污染所致,多发生在家庭、街头摊点和门店。
健康提示:家庭自制粽子的选材和制作要选择新鲜食材,建议在正规场所购买糯米、素粽和肉粽的配料,应无变质、生虫或腐烂等现象。选择新鲜粽叶和素色棉麻线,使用前要用水泡或水煮软化。自制粽子最关键的环节是要蒸熟煮透。包粽子时手要干净卫生,食材、粽叶、加工器具等要清洗干净,注意生熟分开。新鲜粽子一次吃不完,均需冷藏或冷冻,如再次食用时均须彻底烧熟煮透。购买非预包装粽子时一看粽叶,是否包裹完好,颜色是否正常;二察粽体,形状是否完整,确保无霉点、变形现象;三闻气味,确保无异味。
二、预防肉毒中毒
我省果洛州、玉树州夏季容易发生因食用“风干肉”或变质牛肉后引起的肉毒中毒,主要出现头晕、吞咽困难、四肢麻木无力等神经麻痹症状,病死率极高。
健康提示:屠宰的牛羊肉要用冰箱低温冷冻储藏,食用时彻底煮熟煮透,不吃变质牛肉,如发生肉毒中毒及时就医并注射肉毒抗毒素。
三、预防四季豆中毒
食用没熟的豆角、豆浆会引起上吐下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是因为豆类中含有皂甙和植物凝集素,这两种物质对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引起中毒。
健康提示:食用这些豆类食品时一定煮熟、煮透再食用。
四、预防野菜、野果、野蘑菇中毒
端午前后我省野菜、野果、野蘑菇逐渐长成的季节,是有毒植物中毒的高发期。
我省果洛州和玉树州都曾发生将山莨菪的野生植物当野菜食用后发生中毒的事件。山莨菪,又名樟柳,唐古特莨菪,中毒症状有咽喉灼热,吞咽困难,瞳孔散大,视物模糊,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发生痉挛,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一旦误食,应立即入院救治。
健康提示:千万不要采食不认识的野菜、野果及野蘑菇,谨防中毒!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