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疾控中心2022年国庆假期健康提示(9月30日)
为有效防范国庆节期间人员流动和聚集带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输入风险,青海省疾控中心提示公众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遵守各项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同时,要做好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肠炎和食物中毒的预防与防范。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较高流行水平,国内本土疫情也时有发生。2022年国庆假期,我国仍将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及本土传播风险。新冠肺炎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主要症状有发热、畏寒、干咳、乏力、肌痛、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腹泻等。
注意事项:
1.提倡就地过节。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我省周边省区疫情形势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国庆节日期间,人员流动和聚集明显增加,往返途中乘坐飞机、火车、长途客运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接触人员复杂,交叉感染风险很高。要坚持非必要不离市州、非必要不离县区,尽量减少跨区域流动,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和疫情重点省市、县区。
2.做好提前报备登记。所有来青返青人员,要提前通过“健康青海”小程序进行报备,登记行程信息,配合防疫工作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和健康管理,途中切实做好个人防护。对不履行报备要求,故意隐瞒涉疫地区旅居史和接触史,或违反疫情防控相关规定,造成疫情传播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3.查验有效核酸证明。乘坐飞机、火车、长途客运汽车等交通工具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来青返青人员须积极配合当地疫情防控部门完成“落地检”,核酸检测结果未报告前,不得参加聚集性活动。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人员密集公共场所时,查验健康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4.加强自我防护。自觉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规定,在各类人员集中场所要保持“一米线”,科学规范有效佩戴口罩,养成勤洗手、常通风、用公筷、常清洁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嗅(味)觉减退等症状,要全程佩戴口罩尽快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接触史。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冬春季多发,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历史上在全世界引起多次暴发流行。
常见的感染途径:流感主要以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为主,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大约存活半小时,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可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也可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封闭、通风不良的场所,流感也可能以气溶胶形式传播。
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生活办公环境整洁、通风良好,流感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打喷嚏或咳嗽时,用上臂或纸巾遮住口鼻,及时洗手;出现流感样症状时,主动自我隔离,外出公共场所宜戴口罩。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推荐60岁以上老年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三、诺如病毒肠炎
诺如病毒肠炎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节高发。诺如病毒肠炎易在学校、托幼机构、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发生,在短时间内造成多人集中发病。
常见的感染途径: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将手指放入口中、接触病毒感染者,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等。污染的贝类海产品和蔬果类等也可引起感染。
诺如病毒肠炎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患者症状持续2-3天后即可康复。少数病例会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重症或死亡的高危人群为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
注意事项:
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不喝生水;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和未经消毒的奶,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接触病人、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环境。诺如病毒肠炎患者在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进行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被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环境或物体表面,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消毒清洗时应佩戴口罩以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清洁和消毒双手。
四、食品安全和卫生
节假日期间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以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野生菌、野生植物等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野生菌中毒可对人体造成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食物中毒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腹痛以上、中腹部持续或者阵发性绞痛多见,呕吐物多为进食之食物;常先吐后泻。
注意事项:
(一)在饮食安全上应做到“五要”:
一要保持清洁,注意勤洗手,保持餐具、厨具和厨房环境清洁;
二要生熟分开,食物、加工食物的厨具、容器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三要煮熟烧透,肉、禽、蛋、海产品等食物,要煮熟烧透;
四要科学保存食物,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时间不超过2小时、室温或冷藏放置的熟食,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
五要食物原料安全,从正规渠道购买新鲜无变质的肉禽蛋类和蔬菜水果,无霉变的粮食、豆类和花生等。
(二)勿随意采摘食用野菜野果,特别是野生蘑菇。
近期我省个别区县陆续报告采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建议外出游玩时不要采食野菜、野果,特别是野生蘑菇,谨防中毒。
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在民间流传的一些识别毒蘑菇的方法和经验并不可靠,最好的避免中毒的方法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如果感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其他不适症状,要及时大量饮用温开水或浓盐水,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以尽量减少毒素吸收,并及时到医院救治。
(三)外出就餐要注意:尽量不要外出聚餐,如果确需外出就餐,应优先选择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卫生条件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等级高和实施“明厨亮灶”的餐厅,避免去人群密度大的餐厅,就餐座位应保持一定距离,提倡使用公勺公筷,鼓励分餐。
(四)合理饮食,杜绝浪费。
假日期间尤其要注意平衡膳食,注意食物多样性,多吃蔬果、奶类、大豆、杂粮,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切忌暴饮暴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